目前,我厂大批量的教辅试卷系列采用头工艺来完成工作。结料主要是聚醋酸乙烯酯,俗称白乳。白乳用来对版纸头不存在不牢的问题,而现在的教辅试卷用做封面,封面与书心一起用白乳做为结剂来头,、分本、裁切交用户后,在搬动或翻阅过程中封面与书心易散,出现结不牢的问题。我们以为是白乳的质量太差造成的,换了几种牌子的白乳做试验,还是解决不了问题。后来借用其它厂的经验,用工具在所要头的地方划毛,靠纸毛的使封面与书心不散开,但基本上没有解决问题,而且外表不美观,易伤手。教辅试卷系列幅面较大,一般都是十六开或三开的,采用现有的无线订设备无法进行,而用户不允许铁丝平订。在大批量的任务下,用人工贴封面不仅费工费时,而且也不美观。经过观察发现,传统的头只能在书背表面形成膜,如果头时结料能进入纸张内部,形成侧,达到无线订的效果,那么封面结自然牢固。经过多次的实验,对结料和工艺进行改进,达到了预期的效果。
1 传统头工艺及原理分析
传统的头工艺流程:配帖——裁切——涂结料————分本——裁切。
原理分析:时用来头的结料主要是聚醋酸乙烯酯,也就是白乳。它对版纸来说,由于版纸表面比粗糙,版纸更容易被结剂润湿,结就要牢固。而是在原纸上一层白色浆料再经压光而成的纸张,平滑度较高,结料不容易对其润湿,也不容易渗透到被内部去。因此,用作封面进行时,封面与书心没有被结剂着,仅靠结剂后在书背表面形成的膜结着,封面与膜的接触面积太小,造成结不牢。另外,聚醋酸乙烯酯形成的膜彻底后柔性差,易发脆。
2 改进后的工艺及原理分析
工艺流程:配帖——裁切——涂结料1————涂结料2————分本——裁切。
原理分析:在改进后的工艺中,对结剂的选择非常关键,结剂必需能充分润湿被的表面。对被合来说,表面略粗糙的比表面光滑的可以有更大的与结剂接触的面积;对结剂来说,则要保证结剂有良好的流动性,使其被物体表面所有的的地方都能充满。结剂性和浓度要有一定的要求,稠厚的结剂中固体含量多,水分少,内聚力大,结的就高,后容易定形,但它的流动性差,难以浸润被表面,而且不易渗透到被内部去,因此稠厚的结剂适用接面积较小但需较大结牢度的地方。而稀薄的结剂则固体含量少,水分多,因此流动性好,涂到被物体表面后易浸润并渗透到内部去,不过其内聚力小,性小,结牢度也不够强,因此适合接面积较大的地方。
3 为什么要采用二次涂结剂
根据对结剂原理的分析,稀薄的结剂才能渗透到被物体内部去,但结牢度不够强;而稠厚的结剂流动性差,不易渗透到被物体内部去。因此,涂一次结剂是达不到结牢固的效果的。因此第一次涂结剂要稀薄一些,才能渗透到被物内部,但结不够,第二次涂稠厚一些的结剂加强结。
4 结剂的选择
结剂1和结剂2的选用是不相同的。涂结剂1的目的主要是渗透进去形成侧,使封面与书心结的面积增大。涂结剂2的目的主要是形成结大的背。
结剂1是以聚乙烯醇为主要原料和一些辅助剂配成的结剂。这是因为表面光滑,而聚乙烯醇的成膜性好,度强,经过重温溶解后流动性非常好,容易渗透到被物体中。
结剂2以白乳为主,可加入一些增加它的柔性和结的助剂。白乳干后易发脆,利于分本,但稀释太多容易发生沉淀,不宜做为结剂1使用。
5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
好的书在一定下接牢固,封面与书心不散开。
涂结料1时,书不要堆放的太高,堆放的太高下面的书压的太结实,结料难以完全被吸收掉,一般25cm~30cm高。也不能用重物压在书上面才涂结料,涂时要均匀,要保证每一本书能充分吸收到,最终使封面与书心的结达到1mm~2mm左右,吸收完成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。
结料1被吸收完成后,这时才能涂接料2,此时用重物压在上面才进行,防止结料渗入,分本时把封面拉花。剂料使用量要适中、均匀,分本时才顺力,形成的膜才好。
为了达到要求,采用了二次涂结料的工艺,这样书的时间延长,一般需要2小时才能进行分本工作,遇到温度低时,可能会更长些。如果的力还没有完全形成,此时分本容易造成封面与书心分开;如果时间过长,要使用一定的力才能书与书分开,也容易把封面与书心分开。
结料1和结料2中有水和挥发物,不要长时间露在空气中,会使配料的浓度发生变化,影响质量。最好是用多少配多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