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一门以颜色理论为核心的工业。现在的品除了使用四色外,专色也较高频率的使用,尤其是在和凹版中更为突出。有的时候专色是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来进行,有时候则出于成本或特殊墨色的要求需要由原色调配来得到。一般来说调配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依靠仪器(如密度计)或色谱的比例得到的基础数据来调配,一种是由机台的操作人员依靠经验直接进行调配。后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,但对于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相对较高。如何快速掌握这门技术,是初涉行业者的期盼。
国内大多数开设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调墨实训课程,旨在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,掌握调配的技术。
笔者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,就本人在调墨实训课程一线的教学经验,认为掌握调配的重点是把握好“精”、“博”、“行”三个方面。“精”和“博”是全面的掌握调墨的专业理论知识,“行”是要通过一些实际操作,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。下面作一简单阐述。
1 “精”:突出调墨实训教学中的理论精华
学生在参加调墨实训之前须学习过《色彩学》课程,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。所以,在调墨实训教学中,教师要把握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重点理论,讲解要透彻。
1)颜色调配的色彩学理论:色料减色法混合
Y+M=R,Y+C=G,M+C=B,Y+M+C=BK
C、M、Y是色料的三原色,不能由其它色料混合而获得。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料混合得到的颜色,典型的间色是R、G、B,还包括Y、M、C色料两两进行不等量混合得到的颜色。复色是指三种原色料混合形成的颜色。互补色是指两种色料混合后如果是黑色,则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,最典型的三对互补色是Y—B,M—G,C—R。
中通常使用专色,专色是指某一种颜色不是用四色叠印,而是需先专门制作一块印版,专门调配颜色,一次性出来的颜色。其特点主要有:通常用在色彩要求高的场合;通过使用专色扩大色彩复制的范围;有些色彩是通过四色无法得到的;使用专色还可以解决色彩套印不准的问题。专色的调配是调墨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,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重点讲解和联系调配专色。
专业的调配方法:看样色目测判断,通过经验调配,也可以依靠色谱的比例来调配。但是色谱表示色彩的数量有限,色谱中色彩受纸张、及条件影响较大,随时间推移,纸张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,影响色彩的使用价值。
2 “博”:旁征博引,联系相关理论知识
既然颜色科学是的核心,那在调墨实训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理论课程中与颜色表现相关的部分。如《》课程中纸张性能与颜色表现的关系,适性调整剂对的影响,《工艺》中通过密度计的测量来计算的色彩要素,色序的安排对的影响等,让调墨实训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上,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,学以致用。
或者我们可以运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,不同适性的纸张对的呈色效果;各种添加剂对的性能影响;本身性能的特点;车间工作环境的影响;色序安排与最终颜色效果的关系等等,当然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。
1)掌握与颜色表现相关的因素
①纸张因素
纸张对的呈色有密切的关系,如纸张的平滑度、白度。在实训教学中,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使用同一种颜色的,打在平滑度和白度不同的刮样纸上,观察颜色的区别。
②工艺因素(如润版液的使用)
在过程中,工艺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墨色的表现,如润版液浓度和PH值的变化等。
③适性调整剂的添加
适性调整剂本身不是无色透明的,加入到中,会影响的色相。所以在多色中不宜添加,需要添加的时候因考虑适性调整剂对黏性的影响,一般加到最后一色里。
④光源的影响
日光是观察色彩最好、最合适的光源。但是日光照明存在缺陷,它受地域、季节、天气、时间变化的影响,国际标准ISO3664规定,观察色样(透明、非透明)应该统一使用D50标准光源(D:光源模拟日光,50:色温值是5003°K)。练习过程中的光源尽量与环境的光源保持一致,这样有助于提高颜色敏感性的精确度。
⑤色序的安排
四色的基本色序是BK→C→M→Y,色序的不同,最终印品的颜色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2)注意事项
①观测印品颜色时,要使用标准光源。
②调墨中所用的刮样张要与承印物相同。
③在实训教学中,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要避免浪费,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。
④深色墨调配:只用原色墨调配,不加入任何冲淡剂的,统称为深色墨的调配。调配方法是在原色墨中不断添加辅色墨。
⑤浅色墨调配:凡加入冲淡剂所调配成的,统称为浅色。其调配方法决不可在原墨中加入冲淡剂来调配。因原色墨在冲淡剂中展色能力较强,而且各原色墨的着色能力不一,一般的规律是黑>品红>青>黄,故容易造成色相不准和浪费。一般采用在冲淡剂中逐渐加入原色墨来调配,而且是先小量地适调,待色相符合要求后,再按比例扩大调配所耗用的墨量。简言之:以冲淡剂为主,添加原色墨,深色往浅色里加。